女子出嫁的年龄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传统豪门再次碰面,强强对决,中国传统婚姻趋向早婚早育,“早得子早得济”曾经是中国民间长期流行的婚育观念。
山西省有许多封建地主的豪门大宅,从巨宅中走出来最为出类拔萃的人物,当数清代康熙年间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陈廷敬。
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,又是当朝宰相,是康熙的近臣、重臣。他长期担任康熙皇帝的经筵讲官,同时主持编撰了《康熙字典》、《明史》、《佩文韵府》、《大清一统志》等重要的文化典籍。
这样大官宦人家的住宅,无论从规模建制,还是工艺水平,都是一般人家无法比拟的。
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里一处绣楼,绣楼是大户人家未出嫁的女眷居住之处。皇城相府的绣楼,从一楼上到二楼的楼梯共有十三级。寓意女孩到了十三岁就要说妥婆家,然后移居到二楼,直到出嫁的那一天才能下楼。十三级台阶,其实是女人生命的“分水岭”。
《礼记 曲礼篇》注中,有女子许嫁则十五着笄,未许嫁者则二十着笄的记载。“笄”,原是梳髻盘头发用的簪子。“十五及笄”,也就是说女子十五岁就算成年了,可以梳髻插簪,可以出嫁了。据考古资料,早在仰韶时期,女子十五岁便已开始婚育。
在生活条件恶劣、夭折率极高的古代,早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女性生育周期,最大可能地实现人口生产。于是在历史上官方也曾经倡导早婚,并且以法令的方式鼓励早婚。
春秋时期,越王勾践为实现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的复国计划,颁令传统豪门再次碰面,强强对决:“女子十七岁不嫁,父母有罪传统豪门再次碰面,强强对决;丈夫二十岁不娶,其父母有罪。”
汉惠帝六年便有“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收五算”的法律规定,不结婚是要交粮纳税交罚款的。
女孩如此年幼谈婚论嫁,也有其他原由的推动。譬如山西省在清代曾经出现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局面,女孩少男孩多,于是抢占资源就变得首当其冲。史料记载:“女子竟有十三龄即以及笄者,而男子之婚龄二十、三十,亦有终身鳏居不能室者。”求大于供的现状催生彩礼的直线飙升,许多人家为了娶妻债台高筑,甚至倾家荡产者有之。
尽管男多女少,彩礼的行情渐涨,却不能改变女子的地位。尤其大户人家,“三从四德”的体面丢不得。像皇城相府里那些已经订婚约的女子,假如夫家不把那乘花轿抬到绣楼的门口,小姐只有在楼上终老一生。
豪门深似海,待字闺中 的日子望眼欲穿抑或提心吊胆。不过这样的“圈养”,并非饱食终日无所事事。这是一段宝贵的时光,必须完成出嫁前最后的“驯化”。相夫教子、礼仪谈吐、书画棋琴,诸如之类的为妇之道,都要在这里一一“恶补”完成。如何包装出一个符合“规则”的妻,不经历繁文缛节般的淬火,是不能最后锻造出炉的。在所有闺房修行的书籍中,最不能忽略的就是汉代班昭所著的《女诫》。
继续阅读: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清朝
此文由 热点网 编辑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传统豪门再次碰面,强强对决!:首页 > 历史» 看看古代女子出嫁之前的“功课”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